天津在线

首页> 娱乐频道> 文化> 正文

木板大鼓:鼓声悠悠传新韵

李同生老人在表演木板大鼓

◆一面矮脚鼓,一块三片的木板,一人左手持木板,右手持鼓楗,说唱中轮番敲击木板和书鼓,使其相互配合,并根据表演需要,辅以折扇手势,这就是聊城的木板大鼓。它由山东大鼓逐步演化形成,发源在鲁西北一带农村,后随着运河文化的兴盛流传到北方各地。

□ 本报记者 王兆锋 本报通讯员 席真 郎佃博

年近九旬老人的守望

山东曲艺历史源远流长,素有书山曲海之称,其中不少曲种的流觞就在聊城。早在元代,随着会通河的开通,聊城经济极度繁荣,各种曲艺随之发展,也随着运河远播繁荣了几百年之久,这当中就有曾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流传的木板大鼓。

时至今日,取法自然、口口相传的木板大鼓,在日趋丰富的娱乐世界里渐渐隐去。然而在聊城东昌府区闫寺街道赵庄村,还有一位年近九旬的老人李同生,仍在坚定地守望着木板大鼓。

在清朝末年,木板大鼓曾有过一位大师级的人物,那就是东昌府的艺人张兴隆。他曾在上海演出,挂牌“山东木板张”,轰动过上海。张兴隆后又收了几名弟子,经顺河、解广平、周明海等十余人,然后解广平又传与临清茶庄的周宪明,周宪明又将木板大鼓传给了闫寺街道的李同生。

李同生,12岁开始学习木板大鼓,15岁登台,17岁名扬聊城。为了养家糊口,他辗转于河北大名、山东德州、梁山、泰安、曲阜等地。每到一处, 都会听者如潮。1956年,聊城市成立了曲艺队,曲艺队当时演出的曲种中就有木板大鼓,李同生在当时妇孺皆知。1959年,李同生担任聊城市曲艺队队长, “木板大鼓”盛行一时,在当地的戏园子里,只要有李同生的戏,定会场场爆满。李同生还自己创作鼓词,1964年创作的长篇鼓词《林海雪原》,受到山东省曲 艺协会表彰,后来创作曲目60多个,其中《除奸记》选段在1984年地区曲艺调演中受到聊城地区文化局表彰,荣获表演二等奖。书法界人士给李同生写有一幅 对联:“木板两片扬忠刺奸书以教人;大鼓一架说古论今史可正鉴。”至今仍悬挂于李同生的堂屋正中。

大鼓唱词都是鲜活的生活

“万里无云好天气,有个小佳人梳洗打扮要走亲戚。头上青丝如墨染,红头绳子扎末根……”这段木板大鼓传统选段《小黑驴》,是86岁高龄的李同生 老人的保留剧目,每次表演都能令观众赞叹不已。《小黑驴》讲述的是一个学生在街上散心的所见所闻,唱段的中心人物是一个骑着小黑驴的佳人,描述的内容从街 边小摊到行人的穿戴打扮再到特色小吃,非常丰富,其中仅对佳人发髻的表达就长达几页纸。

常年的木板大鼓表演让李同生的听力不断下降,加之年事已高,老人的耳聋愈发严重,但是每每说到木板大鼓,老人依旧充满精气神儿,记的唱词一点也 不会有误。虽没上过学,但是能看书能写字的李同生通过自学汲取知识。历史人文都能信手拈来,就地取材,自编自演,唱的就是身边的事和人,自然会受到听众的 欢迎。

李同生说,木板大鼓的内容取材广泛,木板和鼓点变化多端,两者结合相得益彰,唱词里都是鲜活的生活。老人说为了庆祝党的十八大,他还编了段木板 大鼓鼓词,从1921年建党的风云际会,至抗日战争的风起云涌,解放战争风扫残云、新中国在希望中诞生、到改革开放的伟大复兴,加之政策和形势的转变都在 唱词中。

传承需要吸引更多人的参与

木板大鼓的传承由艺人心口相传,唱词讲究合仄押韵,木板或快或慢,手法变幻多端,讲求随性而动,犹如行云流水,肆意流淌。正是这样取法自然的曲 艺形式,内容取自历史民间,通俗易懂,言语使用的是聊城本地方言,敦厚、宽广、朴实的唱腔,吸引了众多的听众。聊城木板大鼓的传承谱系是“起、余、金、 光、宪、同、明、福、得、昌”的顺序,李同生就是排在其中第六的“同”字辈,李同生此名就是演出时所起的艺名。

退休后,李同生除参加公益性的社会演出外,基本上已经不再表演,其大女儿和小儿子曾习过木板大鼓,但是长大后也渐渐不再演奏了。近些年,随着各 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木板大鼓的传承也受到了更多重视,现在,老人的儿子、孙子已成为木板大鼓表演的后继者。“一定要把最好的艺术流传 下来。”老人说出了自己的心声。目前,木板大鼓已被列入聊城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正在申报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祁述裕在聊城讲课时,曾对濒危非遗项目如何传承谈了自己的看法。他介绍,台湾有个木屐村,木屐产品达到几百种,既有可以穿的木 屐,也有作为指环、工艺品的木屐,还有木屐歌舞团的表演,吸引了大量游客;在台湾还有个生活工艺馆,编织大师现场给游客表演编织,游客自己动手用稻草编织 各种挂件,很受欢迎。因为参与的人多,木屐制作、稻草编织工艺就不会失传。祁述裕表示,像木板大鼓这样濒临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借鉴这些做法,在开 发相关工艺品、吸引游客参与上下工夫。如让游客学表演木板大鼓,参加编写唱词等,使更多的人了解、喜欢木板大鼓,从而将这项文化遗产传承下去。

版权声明

一、凡注明来源为"天津在线"的所有作品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天津在线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

二、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三、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天津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四、转载声明:如本网转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于本网发表之日起30日内及时同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天津在线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jubao@72177.com

今日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