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和库切面对面走过会场。
刘震云:我也是拿过奖的人!(设计台词)
莫言 VS库切
年龄:
昨日,58岁的莫言和73岁的库切两位诺奖得主,联袂做起了主持。着装:
与莫言的一身正装相比,澳大利亚籍诺奖得主库切当天一身休闲装打扮,显得十分轻松。人气:
凡是莫言出现的地方,其周围一定迅速被围上一层密不透风的人墙,需要保安人员及时协助疏通。而库切,则多是与慕名前来的读者,在一旁安静谈论。@华西都市报:
为期两天的第二届“中国—澳大利亚文学论坛活动”,昨日在中国现代文学馆结束了。莫言、库切两位诺奖得主和大批中澳两国作家,在两天时间内,同题演讲、交流对谈、高声朗读各自代表作,忧思文学的未来。
昨日是第二届中澳文学论坛活动举行的第二天,同时也是该活动的闭幕之日。来自中澳两国的众作家逐一朗诵自己的代表名作片段。莫言、刘震云、库切等作家均上台朗诵。值得一提的是,58岁的莫言和73岁的库切两位诺奖得主,联袂做起了主持。
莫言“很健忘”发言前忘了带稿子
在昨日的朗诵会活动上,铁凝、徐小斌、刘震云以及澳洲的几位作家,依次上台朗诵。
作为联袂主持人的莫言和库切,是最后两位朗诵者。在朗诵之前,库切作为主持,要对澳洲同行进行介绍,他笑着说:“莫言我就不详细介绍了,因为他已经非常知名,相信你们都已经非常熟悉他了!”而莫言则站起来笑着对大家说:“我要朗诵的作品,放在我的包里,而包在舞台后面,我去拿一下。看不到我的观众,可别以为我是逃跑了啊!”莫言的幽默,也引发现场大笑。
莫言朗诵的是自己的长篇《生死疲劳》的片段,时间长达12分钟。内容是小说中一段关于“投胎”的极其魔幻的段落,莫言用并不标准的山东普通话对之进行格外投入地戏剧化风格朗诵,在近12分钟的朗读中,十分吸引在场听众。
而在轮到库切上场朗诵前,回到主持位的莫言则鼓掌表示:“下面是我们非常喜欢的作家库切,来为大家作压轴朗诵,我是库切的忠实读者!”
库切“很冷酷”英语朗诵虚构的小说
库切昨日是最后一个压轴出场朗诵的作家。他用英语朗诵自己的作品《伊丽莎白·科斯特洛:八堂课》的一个片段。在这部作品中,库切以虚构的女作家伊丽莎白·科斯特洛在各种学术场合所发表或聆听的演讲为主要内容,因此可以被看作是“作为演讲的虚构小说”。此次库切将之作为论坛朗读内容,显得格外应景。在朗读过程中,酷酷地库切语速稍缓,语调冷静,富有声韵,现场不知不觉被带入其阅读的氛围之中。
在中国读者的印象中,库切一直都是以简洁、冷酷著称,而此次在中澳文学论坛上,库切在台上的风格依然延续,甚至有寡言隐士之风。事实上,在前日与莫言的同题谈论诺奖的演讲中,库切像分析一个课题一样,用精准简洁的语言,谈论诺奖评审标准的变化,并作出自己的反思和提问。其风格冷静之狠,以至于让到现场的女作家张悦然在微博上发出惊讶:“库切的演讲就这样结束了吗?”而另一位到场“观战”的女作家蒋方舟也认为库切的演讲,“很酷很简洁!”
刘震云:作家聚一起谈文学,有点二
在朗诵会之前,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刘震云,也上台作了文学演讲。
他幽默表示:“一大群作家聚在一起,谈什么都可以,就是不要谈文学。作家们聚在一起谈文学,就好比一群厨子走出厨房到街边谈论厨艺,显得比较二。”
随后,刘震云朗诵的是自己获茅奖的作品《一句顶一万句》,他带有浓重河南口音的普通话,将其中一个精彩片段,演绎得很是生动。
刘震云还幽默谈及前日自己聆听莫言和库切两个诺奖得主在台上谈“诺奖”的看法,“好比是两个新婚新郎对着一群单身汉大谈洞房花烛夜的得与失!”此言一出,全场哄然大笑。
随后,刘震云又开始表情严肃起来,“或许有人会拿酸葡萄心理来理解我的话,但是我想说的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认为洞房花烛夜是人生的最终追求,还有人主动选择单身呢!所以,我看到不少人感到压力,其实没必要在一棵树上吊死。”
刘震云还委婉表示,在听了莫言和库切的演讲后,他也倾向认为,诺奖评奖并不一定全部考虑文学本身的因素,“肯定有别的因素,比如说,今年肯定不会再给别的中国作家。”
论坛观点>>>
文学阅读在萎缩?
来自中澳两国的十多位作家,在论坛上还共同探讨文学作品在当下社会受到冷落的现状。曾写出风靡全国的知青题材小说《孽债》的上海著名作家叶辛,在会上发言表示,以前他的小说首印至少要10万册,“2011年,作家出版社的一位编辑告诉我,在当下,普遍情况下,一部长篇小说,如果首印能有1万册,已经算是很好的成绩了。可见,当下,文学阅读萎缩得确实比较厉害。”
而来自澳大利亚的出版人印迪克则讲述了长篇小说、诗歌等纯文学在澳大利亚所遭受的冷遇,并表达自己的担忧,“读者不喜欢深入思考,也不想阅读需要反思的内容。文学读者在大量消失。在澳大利亚,出版文学书,绝大部分是亏损的。”
立即评
请还莫言清净
在文学论坛举办的两天的时间内,记者深切感受到诺奖效应的强大。凡是莫言出现的地方,其周围一定迅速被围上一层密不透风的人墙,需要保安人员及时协助疏通。而只要有空,莫言都会接到四面八方伸过来的签名本或书本。而库切,则多是与慕名前来的学生模样的一两个读者,在一旁安静地谈论着。记者认为,让莫言如愿回归宁静书桌,让作品本身说话,岂不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