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在线

首页> 娱乐频道> 文化> 正文

文学评论家夏志清逝世 为中国现代小说批评拓荒

12月30日晚10点半,有网友爆料称,刚刚得知夏志清在美国去世。华东师范大学现代文学教授陈子善今天凌晨微博更新:“已经从纽约、台北和其他渠道证实了,夏志清先生29日下午(当地时间)在纽约逝世。”随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理想国的微博称已从张宗子处证实,夏志清是于睡梦中去世的,享年92岁。

久久读书人编辑@彭伦空间在微博中表达惋惜:“夏志清教授的《中国现代小说史》由我们和复旦大学出版社合作出版。前两年加印过一次。可惜他自己没能看到该书在中国大陆完整出版。”

夏志清的夫人王洞在电话里告诉上海《东方早报》记者,“夏先生是昨天(29日)在纽约当地的疗养院因为心脏问题过世的,能够安慰的是,先生的离世没有痛苦。现在还是假期,原来想着等新年过了再公布这个消息。”

王洞说,近些年,夏志清的心脏一直不好,去年心脏又出了大问题,此后出院。“出院后,他应该好好休息,可是他是爱热闹的人,对国内外的拜访都不会拒绝。而且又有很多关于张爱玲的书出版,他变得更忙。其实,每次只能接待客人半小时的他,常常会跟大家聊2个小时,他太累了。年纪大了,我也知道迟早会有这么一天,但没有想到会来得那么快。”

当年钱钟书读了《中国现代小说史》,赞曰:“文笔之雅,识力之定,迥异点鬼簿、户口册之伦,足以开拓心胸,澡雪精神,不特名世,亦必传世。”

作家五月说自己带了一本从单向街淘到的古吴轩《夏志清序跋》回纽约,还没来得及请夏先生签名,就听到了12月29日夏先生在午睡时去世的消息。“上一次去见夏先生是代商务印书馆向他约稿,跟夏先生用苏州方言聊天极愉快,他说话很孩子气,表达感情非常直接,比如对我说‘你为什么不红,就是因为你的笔名起错了’。”

评论家符立中透露,夏志清自今年10月以来进了两次医院。夏志清对张爱玲、钱钟书的推广,居功甚广,一直到逝世前仍在鼓励后进。本人因有幸得到夏公鼓励,致赠签名本,并赞誉拙作。谢谢夏公,一路走好。

深夜,资深出版人林道群在自己的微博上公布了之前写过的长篇文章《夏志清传奇》,其中回忆了夏志清老人的点点滴滴,他认为夏志清“步履虽不如从前稳健,思路却敏锐如昔,不论什么场合,只要有夏公在,这种能量就会围绕四周,令人精神抖擞。他说的话总出人意表,因此绝无冷场。”

夏志清1921年生于上海浦东,父亲一生从商。1942年从沪江大学英文系毕业时,夏志清对当代中国小说基本不看。1946年随长兄夏济安至北大担任助教,写了篇研究英国诗人布雷克的论文,脱颖而出。1947年赴美,1951年在耶鲁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先后执教美国密歇根大学、纽约州立大学、匹兹堡大学等校。1961年,夏志清在美国用英文出版了使他一举成名的《中国现代小说史》。1961年任教哥伦比亚大学东方语言文化系,1969年为该校中文教授,1991年荣休后为中文名誉教授。

夏志清最广为人知的作品是1961年由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英文代表作《中国现代小说史》。《中国现代小说史》是一本中国现代小说批评的拓荒巨著,1961年由耶鲁大学出版后,立即成为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热门书,也是欧美不少大学的教科书。作者发掘并论证了张爱玲、张天翼、钱钟书、沈从文等重要作家的文学史地位,使此书成为西方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经典之作,影响深远。

夏志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对张爱玲、沈从文和钱钟书等人极力推崇。尤其张爱玲一直被认为是通俗小说家,在批评家眼里她“不登大雅之堂”,但夏志清在小说史中给予张爱玲的篇幅比鲁迅的还要多上一倍,夏甚至认为张爱玲的《金锁记》是“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而钱钟书的《围城》是“中国近代文学中最有趣、最用心经营的小说,可能是最伟大的一部”。对这三个人的评价,在上世纪60年代,是石破天惊的,对当时的港台文学界乃至之后的内地文学界都震动很大。(记者 陈梦溪)

相关阅读

版权声明

一、凡注明来源为"天津在线"的所有作品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天津在线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

二、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三、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天津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四、转载声明:如本网转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于本网发表之日起30日内及时同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天津在线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jubao@72177.com

今日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