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上,是身着古装的王斑用中文演出莫言编剧的以古喻今的好戏;台下,是金发碧眼的俄罗斯观众们戴着同声传译机随剧情发出会心的笑声……今年国庆长假,北京人艺带着话剧《我们的荆轲》登上俄罗斯圣彼得堡波罗的海之家剧院的舞台上。这是中国话剧第一次在圣彼得堡上演,也是已举办了24届的“波罗的海之家艺术节”首次邀请中国演出团体参演。
“最开始也很忐忑”
如果说2001年北京人艺首赴莫斯科演出《雷雨》,是中国话剧第一次踏上俄罗斯这块有着深厚戏剧文化底蕴的土地的“破冰之旅”,那么这次《我们的荆轲》在圣彼得堡获得的成功,则给人艺带来了更多的收获和思考。
记者了解到,北京人艺这几年一直在努力促成经典之作《茶馆》赴欧洲巡演,希望能再现当年《茶馆》作为代表新中国话剧走出国门“第一戏”的辉煌,但却一直未能成行,得到的国外反馈几乎都是:“戏很棒,但太老了。”他们更希望能够有具有东方审美、同时表现中国当代人生活和思想的作品到国际上演出。
2011年,人艺另一部“看家戏”《雷雨》在莫斯科“契诃夫戏剧节”上演出两场,但现场气氛和反响远远不如这次《我们的荆轲》在圣彼得堡演出的效果。这些都让人艺人在享受演出成功的喜悦同时,也有很大的触动和反思。
亲历两次演出的北京人艺艺术处处长吴文霞感受最为强烈。“其实我们这次来,开始也很忐忑,但整个演出过程中,一直能感觉到观众对台上的表演有反应有互动。无论他们是会心的微笑,还是放声大笑,都能感觉到他们看懂了。这让我们悬着的心放下了,感觉心里特别有底,演员们也都增加了不少自信!”
说起当时推荐作品赴俄罗斯演出的过程,确实也让北京人艺费了不少心思,因为人艺拿不准俄罗斯观众的兴趣和口味。“俄罗斯太有戏剧传统了!他们的观众十分挑剔,以前都没有中国话剧来俄罗斯演出过。他们邀请我们去演出,希望能看到东方的精神、东方的审美。”
吴文霞说,“我们想来想去,觉得《我们的荆轲》这个戏,既有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侠士精神,又有现代人的眼光和反思,是历史和现代的结合,再加上又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作品,所以当崔宁副院长把这个戏推荐给俄罗斯圣彼得堡波罗的海之家剧院的时候,对方立刻就说‘OK’了!因为2012年莫言刚获诺贝尔文学奖时,他们就曾举办过研讨会,一直想邀请莫言能够访俄,现在虽然人还没来,但作品先来了,他们也很高兴。”
《我们的荆轲》在圣彼得堡两天的演出门票全部售罄,观众们都非常热情。尤其让吴文霞感到吃惊的是,不仅每一幕中间都有掌声响起;就连演出中间中场休息后,下半场演出还没开始,台上灯光刚刚亮起,观众席就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吴文霞说:“这样的情况我以前还真没有看到过。”演出结束谢幕时,现场观众也都全体起立,为台上的演员们长时间鼓掌,就连剧场里的俄罗斯工作人员也冲吴文霞伸出大拇指,表示对演出的认可和称赞。还有一些观众,散场后也不肯离去,等在剧场外面,看到中国演员们走出剧场,就热情地大声欢呼致敬。
有位特地从芬兰赶来看戏的戏剧专家,看完戏后主动跟北京人艺的演职人员交流,称赞《我们的荆轲》是“用现代思想把中国古老的故事讲得十分生动”,认为作品和《哈姆雷特》有共通之处,“哈姆雷特存在‘生存还是毁灭’的两难选择;荆轲也有刺不刺杀秦王的纠结。这是人类共通的困境,所以这个戏很国际化,大家都能理解。”
这位专家还问“该剧编剧是不是中国的莎士比亚?”当得知编剧是莫言之后,这位戏剧专家更是十分激动,表示自己看过很多莫言的小说,非常喜欢,还跟吴文霞要了联系方式,要把这部作品推荐到芬兰去。
“翻译这次立大功”
吴文霞总结道,这次《我们的荆轲》在圣彼得堡演出能够大获成功,和翻译水平以及现场使用“同声传译”也很有关系。其实当年人艺《茶馆》在外国演出时,就曾采取过同声传译的方式;30多年前英国老维克剧院在北京演出《哈姆雷特》时,还曾请英若诚、任宝贤等艺术家现场配音。但这样的方式已经多年未用,这次还是听取了波罗的海之家剧院艺术总监玛丽娜女士的建议。
今年3月,波罗的海之家剧院曾经应北京人艺邀请赴京参加“2014首都剧场精品剧目邀请展”,演出了《从莫斯科到佩图什基》。玛丽娜觉得一边看演出一边看中文字幕的方式有点影响中国观众的观看效果,于是建议人艺到圣彼得堡演出时,不要配字幕,而是采用“同声传译”现场配音的方式效果会更好,因为他们剧院“经常采用这样的方式,很有经验”。
确实如此,演出结束后,俄罗斯观众普遍认为同声传译的效果要好过字幕。那位芬兰专家也特别称赞俄语翻译,她说:“这个戏的翻译很棒,他加入了不少俄式幽默,让观众更容易理解作品。”
记者了解到,担任《我们的荆轲》的俄语翻译工作的,就是演出时同时承担“同声传译”工作的圣彼得堡大学孔子学院俄方副院长马义德。他不仅主攻中国古典戏曲研究,最擅长的是南戏《琵琶记》;而且他早在莫言获诺贝尔奖之前,就将莫言的小说翻译成俄文,是俄罗斯翻译莫言作品的第一人。这次他不仅翻译了《我们的荆轲》的全部剧本以及在剧场前厅举办的人艺展览的说明文字,而且在演出前把《我们的荆轲》的光盘录像看了无数遍。
由于前期准备充分,马义德的翻译和同声传译,做到了让俄罗斯观众观看时的现场反应基本上和北京演出时观众的反应同步,甚至效果更好。比如剧中荆轲问燕姬“为什么真理往往掌握在女人手里?”燕姬回答“因为女人更爱赤身裸体。”观众们就都笑了起来。还有“出名了!出大名了!”这样的台词,都会引发俄罗斯观众的笑声。
观众们的热烈反应就连台上的主演王斑都感到有些吃惊:“我们最开始还以为台下有不少是中国观众,后来才知道,台下基本上全是俄罗斯观众,但他们全都理解了!”
观众席中的中国驻圣彼得堡总领事季雁池及其夫人告诉记者,这次北京人艺来圣彼得堡参加“波罗的海戏剧节”,是这个已经有24年历史的戏剧节首次邀请中国演员参演,也是这个戏剧节中唯一演出两场的戏。让季领事最高兴的是,北京人艺来俄罗斯演出,全部进入市场运作,不是那种需要领事馆来帮忙组织观众免费观看的所谓的“交流演出”。
“之前曾经有不少演出来俄罗斯,芭蕾、歌剧、交响乐,大多是在华人社会中赠票的免费演出,还让我们领事馆帮忙组织免费来看戏的观众,把我们弄得焦头烂额,而且感觉真的很丢人。要知道在圣彼得堡这样有艺术鉴赏力的城市,免费的演出没有人看,票价越贵反而观众更有兴趣。那种让领事馆或使馆帮忙组织观众去看的节目,反倒没人愿意看。” 季领事说:“中国的文化走出去,不能总是‘自己搭台自己唱戏;而是应该让‘外方搭台,我们唱戏’,这样才能真正进入到当地的宣传营销系统,《我们的荆轲》算开了个好头。”
本报记者王润圣彼得堡报道J069
李春光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