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德化2月26日电 题:探访德化梅岭古窑址:“中国白”重拾海丝因缘
中新社记者 孙虹
“当中国的茶叶喝了,丝绸烂了,抹去尘埃,昔日的中国陶瓷依然灿灿生辉。”一位古陶瓷学家曾如是说。历经千年的时光淬炼,德化陶瓷依然传唱着“中国白”窑火兴盛的歌谣。
随着“古泉州(刺桐)史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在“海丝”申遗路上迈出一大步,沉寂千年的“世界陶瓷之都”福建德化古窑址逐渐重回人们的视线,散发迷人的光芒。23日,中新社记者实地走访了曾被列为“海上丝绸之路”申遗考察点的德化梅岭古窑遗址。
梅岭古窑遗址,位于德化县三班镇泗滨村。这个从明代延续使用至上世纪80年代的德化外销瓷窑遗址,占地面积约1.17平方公里。在最辉煌的时期,这里有50几座窑炉同时存在。
来到泗滨村,拐进狭窄蜿蜒的乡间小路,就可以看到一大片遗址,两条已初步挖掘的龙窑边上满是陶瓷碎片,周边生产作坊、瓷土加工水碓等保存较好。经过近期的环境整治,古窑址群的壮观渐显。
走在梅岭狭长的小道上,混入泥土的瓷片仍清晰可见。德化陶瓷博物馆馆长郑炯鑫告诉记者,目前梅岭已发现14条窑址,最具代表性的阶级窑宽度达7米,是目前发现的最宽窑址。
“梅岭古窑遗址出土的器物很有代表性,从宋、元、明一直到清,代表了德化陶瓷最辉煌的一个时期。”郑炯鑫说。
德化陶瓷以“白”见长,因“白如雪、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而享誉世界,被誉为“中国白”。宋元时代,随着“东方第一大港”泉州港的崛起,德化陶瓷成为“海丝”的主要输出商品之一,源源不断销往欧洲,其中很多就是梅岭古窑址生产的。
据载,德化的陶瓷制作始于新石器时代,发端于商周,兴于唐、宋,盛于明、清,拥有2000多年的历史。早在唐代,德化就编纂了全世界最早的《陶业法》,并绘制了世界上第一幅陶瓷工厂规划设计图《梅岭图》。
“作为中国陶瓷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德化虽历经朝代变迁、隶属变化,但千年窑火生生不息、不曾中断。”在德化县委书记梁玉华的眼中,德化瓷雕技艺享誉天下,从原始的印纹陶,到西周的青瓷,唐代的青釉瓷,宋元的青白瓷,明代的白瓷,清代的青花瓷,再到现代的工艺瓷,陶瓷文化一脉相承、源远流长。
而今,乘着“一带一路”春风,德化亦不断支持陶瓷企业融入世界陶瓷发展潮流,培育形成传统瓷雕、出口工艺瓷、日用陶瓷等专业化产业集群,全县80%陶瓷产品出口国外,远销190多个国家地区,成为中国最大的工艺瓷生产和出口基地。
“回望过去,德化陶瓷因主动‘走出去’而享誉全球;展望未来,我们更需要通过紧密联结‘海丝’这一重大的历史因缘而重耀世界。”梁玉华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