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艺人收入低?是国内“天价片酬”太离谱
其实,被中国粉丝“同情”的新垣结衣、全智贤们的片酬,真不算低。毕竟他们光鲜亮丽的背后,有许多优秀的团队在支撑着。我们呢?让产业链里的多数幕后工作人员,去分明星片酬的零头,才是不可思议。
明星片酬的变迁是“金钱史”的绝佳样本
一张今年夏季日剧顶级女明星电视剧片酬排行榜,让人无比震惊,排行榜上排在第一位的新垣结衣,拍电视剧的片酬,是每集10.3万,紧随其后的深田恭子和真木阳子,每集都是9.8万。考虑到日剧的篇幅都很短,她们拍一部剧的毛收入,也不过一两百万。这和国内演员的片酬,是完全不能相比的——顶级女明星在内地拍电视剧,一部的片酬,已经在一亿上下了。
许多网友开始愤愤不平——国内明星的片酬,为什么这么高?那原因实在太复杂了,单纯用日本演员的片酬进行比较,很难找到真实的原因。不过,表面上,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有定价权的明星,要在通胀的时代,重新确定自己的价值。
明星片酬的变迁,就是一部金钱史,不断重新确定价值的历史。要想更方便地窥看这过程,明星片酬,真是个很好的样本——他们的钱,总是在明处,而且总是最先被时代起伏所影响。顶级明星的片酬,则是这个样本里最敏锐的部分,他们往往是重新定价的领头人。
1930年代初,银元时代,“明星”公司给胡蝶的月薪是2000元,这已属天文数字,当时的糙米是14块银元一石(220市斤)。而在上海税务部门供职的胡蝶的父亲胡少贡的月薪也不过60元。到了1960年代,香港一线明星,一部电影的片酬,是一万元,当年最红的谢贤,片酬是二万元。这足够在香港最好的地段,买到一套中等大小的公寓。此后许久,这个数字起伏不大。1970年代,邵氏最赚钱的男星岳华的片酬是三万,照旧能在尖沙咀山林道买一套房子。
此后,香港经济起飞,物价慢慢攀升,但在现在看来,这攀升的速度并不算快。1983年,刚刚走红的刘德华,在TVB的《鹿鼎记》中扮演了康熙,几年辛苦攒下的积蓄,让他得以买下平生第一套房子。在他的自传里,他非常欣慰地描绘过这件事——大约60平米的房子首付和装修加在一起,是十一万。
看似明星片酬和房价一起飞涨,与金钱有关的数字,越来越眼花缭乱。到了2010年,一线男星甄子丹的片酬已是2000万人民币。光从数字上看起来,钱越来越多了,几千万几亿,都是越来越寻常的数字,但在钱的膨胀魔术中,一个人收入的增长速度,却迅速被房价的增长速度抛下。1000万片酬所能保证的生活水准,恐怕也不比胡蝶的2000元高出多少。
国内明星片酬畸高是产业机制出问题
而国内明星的片酬之所以这么高,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他们自己及其参与的产品,不管是电影还是电视剧,其实都是极其复杂的金融产品,已经不能用常情常理去衡量,而要用金融魔术的眼光去打量。
在混乱的行业标准之下,明星有没有作品不要紧,作品质量如何不要紧,电视剧质量如何也不要紧,要紧的是,他们有没有被金融魔术师之手选中,成为标的物。一旦被选中,就会附着金融产品里最奇妙的那些属性。
比如业内不良竞争和互相抬价,各路大牌明星经纪人匪夷所思的试探性报价,导致了演员行业看上去生机勃勃。不管你是一夜走红,还是实力派偶像派,只要你有话题和卖点,你就是可以通货膨胀的。
相比之下,日剧片酬相对合理,这与其独特的制作和估价机制有关。日剧产业几乎被日本各大民营电视台和NHK垄断,和中国影视剧公司制作完成后再分销给电视台的运作模式完全不同。当中国粉丝心疼日本“爱豆”工资低时,其实是长期被“艺人就是身价高昂”的刻板印象洗脑了。和日本艺人同样经常被粉丝心疼的还有韩国艺人,以及资历更浅的“练习生”,粉丝总觉得他们是长期被公司盘剥的对象。
但从日韩演艺圈生物链最顶层的明星收入并不算太夸张的情况来看,国内艺人巨大收入差的原因,或许才是最值得思考的。因为在这个行业,收入可以不关乎资历、不关乎业务水平(演技),强烈依靠毫无规律逻辑的“人气”和“话题”。影视行业的生产模式——从编剧为主到导演中心制再到明星中心制,又助长了这一趋势。不断恶性循环到现在,个别明星的“天价片酬”成了至今难解的病症,造成了娱乐产业里糟糕的“通货膨胀”。要解决这个问题,与其骂明星,更应该思考的是我们娱乐产业的生产机制,在根源就出了问题。
说实话,一个付出的劳动并不比你多多少的影视艺人,拿着高你百倍的薪酬,真的存在就是合理吗?资本的逻辑就是真理吗?从这个层面,新垣结衣、全智贤们的片酬,真不算低。毕竟他们光鲜亮丽的背后,有许多优秀的团队在支撑着。我们呢?让产业链里的其他幕后工作人员分明星片酬的零头,才是不可思议。
□陈白村(资深娱评人)